稻盛和夫: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

时间:2022-03-22 17:26 作者:admin    浏览:1739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会对人生造成巨大的影响。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之所以激励人,正是因为他将经营理念扩展到为人的哲学,经营者追求的不只是事业的成功,还有人生的幸福。本文以结合稻盛先生著作《京瓷哲学》《思维方式》《活法》中的内容汇编成文。

一、人生·事业=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在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引下努力奋斗,人生必有好报。我在演讲时经常引用中村天风先生的话。无论在精神领域还是哲学领域,天风先生都可谓是影响我一生的人物。

他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的未来光辉璀璨,我的人生将美好、光明且幸福。要抱有这样的信念,以富有建设性的积极态度,乐观开朗地思考人生。切不可阴郁重重、消极厌世。”

   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更幸福,我用下面这个方程式来说明: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人格·理念)×努力(热情)×能力。就是说,人生·工作的结果由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个要素的乘积决定。这个方程式的关键在于它用乘法。

   人生是“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三个要素的乘积。对能力的评价可从0~100分之间打分。比如,一个人头脑不聪明,低于平均值,只有30分。但他发奋努力,工作时比别人勤奋几倍,热情可打90分。那么30乘90就得2700分。另一个人,头脑聪明,能力有90分,因为他聪明,可以考进一流大学,但是他却因此认为:

“像别的笨蛋一样努力工作简直就是傻瓜,让那些上不了学的人,让那些笨人像拉车的马一样拼命干活就行。”

如果他这么想,他的热情只能打10分。那么10乘90只得900分。

    比起那些能力优秀却不肯努力的人,自知能力不强因而发挥热情拼命努力的人,他们所获得的成果可以遥遥领先。“思维方式”从-100~+100分。玩世不恭、性情乖僻、每天尤人,这一类“思维方式”就是负数。乘上负数,人生结果整体就成为负数。

   假设一个人能力很强,热情很高,但他怨世恨人,否定真挚的人生态度,他的人生结果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数。

   相反,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抱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能力差些,也能获得美好的人生结果。

   所以,在“人生·事业的方程式”中,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具备作为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所谓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思考“作为人,何谓正确”。

二、何为正确的思维方式?

   曾有人问我:“稻盛先生,您这一生所取得的成功,在您看来,根本得益于什么呢?”我回答道:“如果要用一句话回答,就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所描绘的梦想,必须用人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实现。这是我一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那么,何为正确的思维方式呢?

   我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判断标准。一个是按照‘得’、‘失’来进行判断,另一个是按照‘善’、‘恶’来进行判断。按照道理来说,人们应该选择第二种判断方式,即以善恶为标准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一己私利,选择第一种判断方式。

   因为选择以善恶为标准,我们会失去很多,选择以对自己有利的判断方式,会得到更多。我的判断标准,不是按照得失,而是按照善恶。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我是基于这个标准来开展我的工作的。

   当然,除非是真正的圣人君子,一般人做不到凭直觉就马上能用善恶来判断事物。通常,人都会用本能去判断。正因为如此,碰到问题我们不要匆促得出结论,而是把最初浮现的判断搁置一旁,转而去弄明白问题的本质,然后用善恶的尺度去衡量,修正自己最初的想法。

   就要设置一个缓冲器,就能够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所谓缓冲器,就是在正式应答前,暂且保留条件反射式的判断。

   暂停片刻,吸一口气,然后自问自答:“我这个想法,这样判断,是否出于个人欲望,是否夹杂私心?” 这样做非常重要。

   就是在做出结论之前,先设置一个“理性的缓冲器”,使你的判断不是基于单纯的欲望,而能接近于理性。

   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对于以得失做判断的行为而言极为有效。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会选择以善恶为标准呢?

   下面我分享一个关于天堂和地狱的小故事,就是在这个小故事里,我发现了以利他之心做出的善意判断会带给他人和自己更多的幸福。

三、天堂还是地狱,只是思维方式差异的问题

   一名在这家寺院里修行的行脚僧曾经向老和尚请教:“据说在我们这个世间之外还存在着地狱和天堂,这是真的吗?并且如果真有地狱存在的话,那么具体位置又在何处呢?”

  老和尚对此回答道:“地狱与天堂当然都是实际存在的。只是它们之间并没有你想象的有那么大的差别。从外表上看,地狱和天堂并无二致,唯一不同的只是居于其间者的自心而已。在地狱里居住的都是只顾自我的利己之徒,在天堂里居住的则皆是心存体贴,怀有一颗利他之心的人。

   行脚僧于是进一步向老和尚请教说:“可是为何众人自心的不同却又能够化生出地狱与天堂这般决然不同的所在呢?”对于这个问题,老和尚于是借用下面这个例子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对于一群正在日夜不断专心修行的僧侣们而言,一碗素面就已经是最美味的食物了。在这些僧侣们所居住的房间正中摆放着一口正冒着腾腾热气、煮着面条的大锅,蘸汁作料也早已在一旁准备妥当。但是在这里吃面却又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规矩,任何人都必须用一双长达一米的筷子夹面。而地狱天堂之别恰恰也正是由此产生。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地狱还是在天堂,锅的尺寸,以及围在锅边的等待进食的人数都是一模一样的。老和尚向行脚僧发问道,“你想象一下,地狱还有天堂的人们,在饥肠辘辘、面对着满锅令人胃口大开的面条时,各自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呢?”

   在地狱里,尽管众人第一时间就抢到了筷子,可是当他们夹起面条时却发现筷子太长,根本无法将面条送到口中。这时坐在对面的人看到这方已经捷足先登,夹到了面条,于是也不甘示弱地伸筷子过来抢夺这方的面条。

   场面顿时一片狼藉混乱,锅边散落了一地好不容易才得来的面条,最终,谁也没能吃上一口面条,锅边的人们也就不得不陷入挨饿的困境中。

接下来再看看天堂的景象。 

   由于这里的人们都拥有一颗体贴善良的心,因此当开饭时,相互谦让,都用筷子夹起锅中的面条,蘸好作料,然后将面条喂给自己对面的人。对面的人也是同样行事,夹起面条蘸好作料喂回过来。于是最终不仅没有浪费一根面条,大家又都能够不慌不忙、满心感恩之意地从容进餐。“天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看外表的话,其实与地狱没有任何不同。”老和尚最后这样向行脚僧说道。

   正如这个故事所寓意的,现实世界,是为天堂,或为地狱,皆由众人自心所决定。这就是所谓的“天堂地狱一念间”。现实世界也是一样。“只要自己好就行”,以这种赤裸裸的利己心待人处世,必然摩擦冲突不断,同时把自己逼入更坏的方向。

   努力摒弃这样的利己之心,从自身做起,用关爱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如果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利他心”,就能构筑起富裕、和平、幸福的社会。每一个人的命运也会朝更好的方向转变。

四、心怀他人,才能走得更远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推动一切事物向着更好方向进化发展的潮流。我认为,这可称为“宇宙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充满了爱、真诚与和谐。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所发出的能量,与宇宙的意志是否协调和谐,决定了我们各自的命运。

    现代宇宙物理学已经证明,宇宙最初只是手可盈握的一小团超高温、超高压的基本粒子,在发生了大爆炸之后不断膨胀,形成了现在广阔无垠的宇宙。

    形成宇宙的物质世界,都由原子构成。就像元素周期表所表示的那样,质量最小的是氢原子。氢原子有1个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其周边围绕。

   当我们利用粒子加速器尝试对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进行破坏时,从中又产生了数种基本粒子。就是说,数种基本粒子结合,构成了质子和中子。宇宙形成时,最初是基本粒子相互结合,形成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形成原子核,再环绕一个电子,形成了最初的氢原子。氢原子相互融合,又形成了更重的氦原子。接着,原子间相互结合,形成了分子,分子又形成了高分子,高分子又与被称为DNA的遗传基因相结合,就演变成了生命体。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命体是非常原始的生物,这些原始生物不断进化,最终进化成了人类。

   宇宙最初仅仅是一小撮基本粒子,但是它没有片刻停留于现状,而是不断进化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宇宙。回顾宇宙形成的过程,我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推动森罗万象、一切事物不断进化发展的潮流。或者说,存在着一种孕育一切事物并使其不断成长的宇宙意志。

   既然我们存在于这样的宇宙中,那么,我们思考什么、有什么样的念头、做什么样的事情,就十分重要。就是说,当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与推动一切事物向着更好方向进化的宇宙的意志波长相一致时,人生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反之,如果持有违背宇宙意志的利己之心,逆宇宙的潮流而动,就无法得到好的结果。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就需要同这种推动森罗万象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宇宙中的爱的潮流相协调,努力生出一颗“祈愿他人更好”的利他之心。“把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总想为社会、为世人做些什么”;“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周围的人也能得到幸福”。

   只要以这样美好、纯粹、正直的心灵去度过人生,就能得到神灵出手相助,也就是天佑。京瓷的成长发展、第二电电的创业成功、日本航空的重建,以及我自己的人生,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就是说,用利他之心帮助他人、亲切地待人接物,拥有一颗美丽的关爱之心。

   这是与宇宙意志相符的行为,人也会因此必然获得成长发展,命运也会转向更好的方向。不管怎么强调这个道理都不过分。抑制利己的欲望,不忘谦虚,不是只考虑自己,而是行动时先考虑周围的人。不论何时何地,只有心怀他人,才能走得更远,收获更多。每当我们把这样的爱传递给对方时,爱就会相应地回到自己身上,这样,我们就能变得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