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简化管理,甚至我不需要管理。后来我想明白了,如果我能找到一批不需要管理的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什么样的人不需要管理呢?我们后来总结了这类人的四个重要特点。
首先,要有能力。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高效率的公司来说,人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 但我们尽量少雇人,宁缺毋滥。
所以我在小米初期招聘中有一个要求:前两三百人,全部要有十年以上经验。因为只有这样的经验,才能使一个公司高速发展而不翻车。另外对于合伙人,我的要求会更高。
因为小米的合伙人都是各管一块,这样能保证整个决策非常快。我要放心把业务交给你,你要能实打实做出成绩来。
其次,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我们会把公司的激励措施做到完善,但我们希望小米的员工具有高度责任心。
因为在没有外部激励的时候,这种责任心也能让他把每一个动作执行到位,可以帮我们简化很多流程。另外,要有强大的自驱力。这个自驱力在我看来,就是他是不是认可我们共同的愿景,愿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这份事业当中,想不想通过这份事业实现个人的成长。
如果他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或者还有自己的事情在同时干着,我们是绝对不欢迎这种人的加入。在这一点上,很多优秀的公司都有所共鸣。
乔布斯曾经说过,苹果的成功源于发现了许多才华横溢、不甘平庸的A类人才。而全球最大私募基金黑石集团的招聘要求上也写着:只寻找10分人才。在他们看来,这类人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将业务推向新的方向。 我们也需要这种拥有强大自驱力的人才加盟小米。 最后,要有相同的价值观。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小米高管推荐的候选人,这个高管说他非常厉害。
面试结束后,我对小米高管表示,这个人不行。 为什么不行呢?
如果论能力的话,这个人简历非常完美,业绩也非常不错。他当时正在小米一家重要的供应商就职。他接手业务的时候,那家公司的营业额大概900万美金一年。四年之后,他干到了2亿美金。 但他的价值观与我们不符。
小米的价值观是和消费者做朋友,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我们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这个候选人却说他有能力把稻草变成金条,这和我们的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所以最后我还是拒绝了他。
找人不是三顾茅庐,而是三十次顾茅庐,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想找到优秀的人都很困难,而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种方法:创始人每天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找人;把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做好,展示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以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这时肯定会有人讲,我们没有你雷军名气大,你招人肯定更容易,而且大多数初创公司要招人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成型的产品,那要怎么招人啊?
对于这种看法,我想说的是,很多事情你没有做到,不是因为行不通,而是你做的还不够。
小米创立初期,规模也比较小,甚至连产品也没有,那我们是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的呢?很简单,也很笨拙,就两个字:韧劲。
这个方法我最早在金山就用过。
有一次我在金山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困境,但公司那时还要去招人,大家都极度没有信心。可是我却很自信,我和大家说,我们只要找五十个人,而全北京有一千多万人。所以只要下功夫,就一定能找到。
随后,我用了一个很笨的方法,到处去找信得过的人请教,问他在这个工作上谁最棒?问了一圈下来,拿到了一个二十人的名单,我就请名单上的每一个人去吃饭,差不多每个人吃了三顿饭。
终于,我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说服了两个人。我到如今也挺感谢他们的,当时他们能够接受三四千块钱的薪酬到金山来,很不容易。后来创办小米时,我以为凭借我的名气招人应该会比较容易,但其实不然,尤其在硬件领域。
当时其实没什么人看好小米,他们有的说我们没有做硬件的经验,有的说我们没有供应商的资源,有的说我们没有跟运营商合作过。 所以在小米的第一年,我每天都会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去找人。
我向每一个候选人介绍我自己,我做了什么事,我想找什么人,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见面聊聊。但就像海投简历一样,我被无数人拒绝过。那时我每天恨不得从早上谈到晚上一两点,但还是迟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我内心承担着巨大的煎熬。
可是我没有放弃,我还是相信事在人为,创业者招不到人才,只是因为自己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多。所以后来为了吸纳一位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师,我曾连续打了90多个电话。为了说服他加入小米,我们几个合伙人轮流和他交流,用了整整12个小时。
当时他没有创业的决心,始终不相信小米模式能盈利,后来我开玩笑问他:“你觉得你钱多还是我钱多?”他说当然是您钱多,我就对他说:“那就说明我比你会挣钱,不如我们俩分工,你就负责产品,我来负责挣钱。”最后他终于答应了。
所以有时候我会说,在科技企业,一切以搞定优秀人才为标准。这些技术大牛才是爷,老板要学会当孙子,当不了孙子的老板,不是好的老板。另外,在你面试牛人的时候,其实牛人也在面试你。
当时我为了找到硬件的负责人,在几个月内见了超过100位做硬件的候选人,最后终于找到了负责硬件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博士。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本来打算谈两个小时,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但我们一见如故,一直谈到了晚上12点。
后来,周博士告诉我,他愿意加入小米的最后一锤子推力,是我和他说:“必要的时候,我可以去站柜台卖手机。”所以,创始人到底有多想做成一件事情,在聊的过程中,对方也在判断。最后关于找人,我再送给大家一句话:“招人拼财力,更拼心力。如果你找不到人,首先应该反思一下,找人在自己的时间表里占了多大的比重。请记住,找人不是三顾茅庐,而是三十次顾茅庐。”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